
短時間密集式上課有用嗎?

經過多年教授不同程度既成人英語之後,我的閱讀能力已經「被訓練」到爐火純青既境界! 無論句子有沒有主角(subject)丶動作 (verb),更甚是時空大混亂(tenses)丶人物不斷重複 (pronouns)等等,我都大致能夠明白當中所指既內容。
.
唯獨偶然都會被一種考起……就是學生用翻譯軟件翻譯的句子。他們表示因為不懂表達練習,所以用軟件代勞。
.
用來參考其他沒有大問題,但是真的可以完全用軟件代勞?如果這些免費翻譯軟件真的可靠 (當然有人真的以為可以),應該不會再有人從事翻譯工作,而「專業的事應由專業的來處理」是有原因的。
好多人認為Speaking是學英文四大範疇中最困難(Speaking, Listening, Reading和Writing),而我認為最困難的是Listening,因為Speaking你可以只用一種方法表達。相反,Listening的時候,需要在極短時間內處理不同的句式和生字。
而且,口音亦是一個難處,香港人一般可能只接觸英式和美式口音(這兩種各自亦有不同區域),單是English native speakers,已有英美澳紐南非等人。另外亦有大量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人。總括來說,Listening需要熟練的文法丶句式和生字作即時理解。
以英語新聞作練習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不應該是唯一的途徑。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少Native speakers會這樣字正腔圓和文句通順般說話。
早兩日學生講起某英文國際公開試,他説考試前需要一定時間去凖備,費用亦不便宜。為什麼成績只是有效兩年?
無可否認,當中有商業因素存在的。不過,確實有頗大部分的考生在考取特定等級作升學丶求職或內部晉升之後,不會再如考試前大量接觸英文。正常來說,一段時間之後,他/她的程度真的不等同當日考取的成績 (如果工作上需要使用會好一點)。
再者,考試多少有點特別技巧存在。亦可以在考前用「雞精形式」催谷。
時常有學生問:為甚麼在學校讀英文十多年,現時在工作上仍然未可以完全靈活運用? 甚至覺得有點吃力。
坦白說,好多人學生年代的學英文,除了因為默書丶各項大小測驗或考試而去溫習外,根本沒有做額外和英文這個語言有關的事情。換句話說,英文只是其中一個科目,正如好少人期望自己地理科成績好好一樣。而且,很可能為了應付英文公開考試,可能更只集中學習應試技巧 (不是提升真正英語能力)。
實際上,學校教的英文叫普通英語 (General English) ,工作上需要的商業英語,並不是旅行時那種你我明白就可以的溝通。
一條很常見的選擇題:究竟要選擇外籍老師 (native speaker) 或是本地老師 (non-native speaker)?
實際上各有優點。
不過一個非常貼切和有趣的比喻可以參考:為甚麼想攀登雪山的登山者,需要經驗豐富的嚮導協助?
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同樣由山腳爬上山頂,對整座山 (英文) 有足夠的認識,而且,沿途能夠提供指導和協助的人 (non-native speaker)。而不是一直只在山頂上生活,並從未落過山的人(native speaker)。
好多人時常把某些英文問題全部歸納為「自己的生字不足」,以下是比較普遍的誤解:
– 不能夠清楚寫出複雜的電郵
事實: 除了某些行業或用途外,現時一般的商業英語也傾向於用Plain English,需要使用艱深生字的機會相對較少。不能夠表達複雜的意思是語言運用方面的問題。
– 會話不能夠立即想起適合的生字
事實: 任何語言的對話過程中,雙方均期望對方給予即時回應 (有人統計大約10秒),所以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尋找已學過 / 學懂但不夠純熟的生字。
– 忘記生字的串法
事實: 好多時中文也執筆忘字,又怎可以期望第二語言每個字也記得串法 ? 而且,大家的串字也應該差了,因為可以依賴電腦和電話的spell check功能 (不過它們並不是完全可靠) 。
這個Language Difficulty Ranking列出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native speakers,學其他語言因應難度而所需要的時間 (當然只可作參考)。
正確一點來說,一種語言難與易其實是相對的。十分視乎學習者的第一語言(母語)是甚麼,和想學那一種目標語言,因為Language similarity在學習語言上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