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跟不上嘴巴嘅速度

– My mom don’t like other people come.
– I have customer come late. ❌
– Our manager not allow us do that.
.
通常中級程度的學生會有上述的問題,基本上,他們知道文法怎樣用。不過會話的時候,心急表達意思,但腦袋跟不上嘴巴嘅速度,一馬當先的嘴巴就「自由發揮」…………講了些學術上叫「文法錯誤」,現實是當地人不會這樣說的句子。這個亦是「生存模式英文」出現的原因。
.
基礎程度的學生不可以很快造句,所以腦袋和嘴巴是慢慢同步。而且,教室的學生是我一手一腳教導出來,基本上我早早教文法的時候已禁止「學壞口」。
.
要改善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文法的認知,另外講的時候要放慢一點,令腦袋有思考的空間,去追上想自由奔放的嘴巴。
.
總括一句,學語言要肯講和敢講,但不夠執著,就不可以學得好 !
.

 

你都只啟動生存模式的英文嗎?

成人英語

可能你遇過有些人的英文,大致上都可以溝通 (仲好似講得好快) 。不過,細心聆聽會發現各方面都有好多問題,例如:文法用字丶發音等……….簡單講:你不會希望以此為學習目標。

原因就是學習的過程中,完全忽略重要的細節,亦沒有打算再去改,但求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書本上叫「啟動生存模式」(survival mode) !

教室都有學生有類似情況,他們曾經去工作假期,當時完全啟動「生存模式」只想你我明白。現在回到職場,無可能再這樣做 (某些行業也許可以) ,所以要努力改正一些存在已久的問題。

而他們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比一個程度較低的學生更多,因為要不停修正他們腦袋習慣已久,但又問題多多的「生存模式英文」。

流利英語背後包含的意思

 

 

大部份人學英文的終極目標都是「流利英語」,但是有沒有留意這四個字背後需要的東西?

第一是文法(Grammar),原因已經不再需要多說明。不想死記硬背特定情境的句子,就要有自己做句的能力 !

第二是生字 (vocabulary),而且必須是夠活躍的生字。好多時會話找不到認識的字,就正正因為生字被冰封了。當然缺乏生字就需要學 。

第三是句子結構 (sentence patterns),粗略區分英文的句子結構是S+V+O,不過,亦不等如每句説話也以三個字。所以由簡單的否定句 / 問句,到複雜少少的句型都要認識!

第四就是練習 (practice),將以上學過的1丶2丶3透過練習(應用)加深記憶,並解決在學習過程未遇到的疑問。實際上,偏偏這個步驟是最最最最多人忽略。

第五就是信心 (confidence),有了以上各項之後,持續練習,就會漸漸地和流利英語的距離越來越近 !

.

另一個講法,越缺乏以上各項,他們會在你的會話佔據更多時間 (例如大量停頓、猶豫丶想不起該個生字丶更可能腦袋一片空白)

 

 

文法要學到甚麽地步?

Grammar

雖然我時常強調文法 (Grammar) 的重要性,不過我並不是一個文法控。我的比喻是:語言好像一棵大樹,文法只是一個樹幹。當樹幹穩健之後,就需要發展枝葉,即是運用 (Usage),因為語言的終極目標是用作溝通。

 

我不會要求學生硬記甚麼文法學名 (例如:輔助動詞丶情態動詞丶形容詞片語丶從屬子句……等等。少量的沒有辦法,因為真的有幫助)。當他們有一定文法基礎,就必須要開始運用,即是每種語言的四大範疇「丶寫和閲讀」!

 

透過不斷運用和糾正,才可以令英文各方面有進步,同樣道理,一棵樹幹空心的大樹又如何站得穩?所以要懂得取個平衡!

 

附註:圖片些微偏向Usage並沒有特別意思。 

 

英文時態

很多學生也有類似經驗:覺得自己的英文時態 (tenses) 是介乎明白和不明白之間。其實時態每一個分開學習不困難,文法書教過去式,只要跟過去式的轉法就可以。不過現實生活中時態是完全綜合運用,很大機會一段説話需要用不同時態去表達。

 

換句話説,每句説話也要思考當時的情況,是否符合某個時態的定義,決定後再因應每一個時態的要求轉換。而不是只因讀起來順口或憑感覺用某個時態。另外,如果只單靠一些提示字去決定時態 (yesterday, tomorrow…etc),這模式只限於做一些填充練習。而會話或書寫當然不會有提示字,因為每一隻字也是由自己決定。

 

英文一般分為12個時態,主要以過去丶現在和將來的時間狀態區分。

英文時態